地理位置
防城港市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最便捷的主门户、大通道、桥头堡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位于广西南部,地处北纬20°36'~22°22', 东经107°28'~108°36',居北回归线以南。北接南宁市的邕宁县和崇左市的扶绥、宁明县,东与钦州市毗邻,西与宁明县接壤,南濒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国交界。市政府驻地港口区,距钦州市53公里,距崇左市170多公里,距越南芒街76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7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16.8公里,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地势中间高,十万山山脉横贯其间,山高坡陡,群峰挺拔;东南多为低山、丘陵、平原和盆地;西北为中、低山和台地;至扶绥交界处,东部高,西部低,多为丘陵和盆地。防城港市是一个全海景的生态滨海城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区,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四季如春;海岸线580多公里,阳光、沙滩美景如画。
经济社会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区第五位,位次较上年提高6位,分别高于全国、全区0.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速同比“二提高一回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0%,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9.3:36.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2.5%和37.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一)三次产业同步发展。
1.农林牧渔业生产增势良好。今年以来,全市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初步统计,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60亿元,增长6.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业实现产值43.42亿元,增长5.2%;林业实现产值20.12亿元,增长12.1%;畜牧业实现产值11.89亿元,增长4.1%;渔业实现产值84.65亿元,增长5.9%。从农产品年产量看,水果产量9.35万吨,增长8.0%;禽蛋产量0.72万吨,增长6.2%;肉类产量4.97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2.83万吨,增长5.4%;水产品产量56.42万吨,增长5.4%。
2.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今年以来,全市以“产业提升年”为抓手,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铜镍等支柱产业,推动冶金、糖、粮油等产业二次创业向纵深发展,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从增势看,全年全市工业生产总体呈高开低走逐步回稳态势,1-2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4%,逐步回落至1-5月的5.4%,从5月份开始逐步小幅回升,稳步在8%以上。全年增加值增长8.5%。
从行业看,全市五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速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外,其余行业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有: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9.8%。五大行业合计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151.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个百分点。其中,贡献率和拉动力最高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贡献率达44.0%,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产品有:钢结构增长92.3%,商品混凝土增长43.3%,发电量增长35.2%,发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增长33.1%,钢材增长16.3%,精炼铜增长12.5%。
从能耗看,能源需求平稳加快,单耗同比下降。全年全市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660.13万吨标准煤,增长5.6%,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63.24亿千瓦时,增长26.8%,同比提高17.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7%。
3.服务业发展较为平稳。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打造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补上服务业发展这块短板。初步核算,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七大行业增加值除非营利性服务业外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33.9%、19.5%,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14.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非营利性服务业下降0.9%。服务业运行主要亮点:一是营利性服务业高速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8.0%,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工业。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电信业务总量均保持接近2倍的增速,有力地拉动营利性服务业实现高速增长。二是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各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全区前列,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60.5%,增速比上年提高51.3个百分点。三是金融业运行稳定。今年以来,全市积极创建“政金企”对接信息平台,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积极加快金融业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第三产业各行业第三位,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
(二)总需求较为稳定。
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略减。今年以来,全市以“项目提速年”为载体,加强产业链招商,推动钢铁、铝铜、化工等产业项目落地,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缓解投资下行压力,促进投资回升向好。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9%。从总体态势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回升的态势,1-2月为全年最高增速,增长13.3%,1-8月回落至1.7%,1-9月起呈现负增长后降幅持续小幅收窄至全年的下降0.9%。
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是投资增长的引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分别下降24.4%、19.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4%,比上年提高20.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制造业增长1.4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5倍,教育业增长1.1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0.3倍。
从项目看,5000万以上项目增长6.2%,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动力。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4%,降幅比上年收窄15.4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平稳运行。随着全市加大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贸业不断集聚发展。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4亿元,增长8.8%,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37.03亿元,增长2.9%。分商品类别看,发展享受型消费增长明显快于一般消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的有书报杂志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18.7%、15.3%、15.0%、14.5%。从企业经营情况看,增速较快的行业有零售业和住宿业,零售业销售额和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1.4%、12.0%,增速较慢的行业有批发业、餐饮业,批发业销售额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8%、6.0%。
3.外贸进出口同比回落,但加工贸易快速增长。今年以来,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受此影响全市对外贸易同比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深入实施第二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重点抓好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工贸易和引进阿里巴巴“一达通”等外贸综合平台,加工贸易异军突起。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21.49亿元,由上年增长32.3%转为下降6.1%。其中,出口额118.28亿元,增长5.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进口额603.21亿元,由上年增长39.9%转为下降8.0%。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7.62亿元,增长52.7%,在其他主要贸易方式均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强势增长。
(三)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民生保障给力。今年以来,全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财源不断壮大,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财政收入82.76亿元,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11.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98亿元;全口径税收收入71.43亿元,增长20.8%,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6.3%,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四大税种均实现正增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4倍、1.2倍、28.5%、22.0%。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7.20亿元,增长5.6%。其中,民生支出100.79亿元,增长6.3%。民生支出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分别为: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增长8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9.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7.3%,商业服务业等支出增长10.4%;财政八项支出104.30亿元,增长4.5%。
2.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8%,利润总额在上年同期大幅增长54.5%后再实现41.3%的高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3.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成效显现。今年以来,全市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海港、口岸、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海铁联运为主,以公铁联运、公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为辅的多式联运体系,积极对接川、渝、黔等省(市)以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主动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
全年全市公路客货运周转量70.22亿吨公里,增长9.0%,增速与上年持平;水路客货运周转量246.92亿吨公里,增长3.9%,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0448万吨,由上年下降3.1%转为增长0.9%,其中防城港吞吐量8346万吨,增长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31.20万标准箱,增长16.0%,同比提高15.0个百分点。
4.物价指数涨幅总体平稳。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4%,比上年高出0.7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上涨较快的有:医疗保健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分别上涨8.2%、6.5%、3.8%、3.0%;涨幅较缓的有: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食品和烟酒类,分别上涨2.5%、2.3%、1.8%、1.0%。
行政区划
1993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市,现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 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230多公里,人口近90万。
港口条件
防城港是我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是西部第一大港,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建材及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港口现有码头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拥有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专业集装箱码头等一批现代化大型港口设施设备,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00多个,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0亿吨。已开通至香港、海防、新加坡、釜山、东京的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港口通航。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626万吨,占广西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70%。
资源禀赋
辖区内港口、海洋、矿产、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旅游方面,集“山、海、边、港、民”于一体,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滨海风情、边关风情、异域风情、少数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生态方面,森林覆盖率达59%,拥有世界唯一的国家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被联合国环境署批准列入中国第一、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是国际间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特别是企沙半岛三面环海,腹地广阔,开发成本低,环境容量大,被权威专家认定为“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后一段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的黄金海岸线”,是中国建设大型冶金工业的风水宝地。
建制沿革
防城港市地域由原钦州地区所辖的防城各族自治县(简称防城县)和上思县组成。
防城县地域在秦以前为百越(粤)地的荆州南境;汉至东晋为合浦郡合浦县地;南朝宋、齐为宋寿县地;梁、陈为安京郡安京县地,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直隶州,置防城县;民国因之。1949年12月防城县解放,1951年2月前属广东省,1951年3月至1955年6月划入广西省,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复归广东省,1965年8月再划入广西至今。
上思县地域在春秋战国期间为百越(粤)地;秦属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崇左县境);汉初属南越地;东汉至隋先后属鬰林郡、合浦郡、晋兴郡;唐天宝初年,置羁縻上思州,历五代十国,至宋不变;元改为上思州;民国元年(1911年)改为上思府,次年改为上思县,属南宁道;后属南宁民团区、南宁行政督察区、第四区。1949年12月8日,上思县解放,先后属宾阳专区和南宁专区、龙州专区、崇左专区、钦州专区、邕宁专区;1958年12月,邕宁专区改为南宁专区,上思随属南宁专区。
1965年8月,防城县和上思县划归钦州专区管辖。
1968年,在原防城县辖区兴建防城港;1977年,成立防城港镇。
1985年3月,在原防城港镇地域设立地级建制的防城港区。
1993年5月,撤销防城港区和防城各族自治县,设立防城港市,辖港口区、防城区(含东兴经济开发区)、上思县。1996年4月29日,东兴经济开发区改设为县级东兴市。2008年,防城港市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
人口情况
2017年,防城港市年末常住人口9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94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4.62‰,人口死亡率4.70‰,人口自然增长率9.92‰。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