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站支持IPv6

主 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  邮编:530025  联系电话:0771-5898680   电子邮件:gxjczxb@126.com
Copyright© 2020 www.gxjc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决策咨询网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宁  本站支持中文网址上网:广西决策咨询网.网址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955   桂ICP备10202994号  网站标识码 :CA213171172605367640001

> 陈文玲:借力高新技术 加强区域协调

区域规划

陈文玲:借力高新技术 加强区域协调

作者:
来源:
广州日报 2018-09-24
浏览量
【摘要】:
9月23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陈文玲、范恒山、白津夫、胥和平、李兵弟、张玉阁等专家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9月23日,由经济日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陈文玲、范恒山、白津夫、胥和平、李兵弟、张玉阁等专家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选摘。

构建创新合作平台 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何世界意义?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未来世界是制造业之争、高科技之争、创新能力之争。陈文玲提出,我国要在协同创新上走在前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意义重大。

她说,世界上距离海岸线100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了75%的城市,70%的工业投资,70%的人口。湾区是世界上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云集了世界五百强、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将创造湾区经济中的世界奇迹。”

在陈文玲看来,粤港澳如果可以协同创新发展,将形成大的合力。“我们如果形成协同创新优势,将创造比其他湾区更大的集成优势,形成集合创新的叠加优势。”

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需要放大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陈文玲提出,现在国外组团来广东看中国创新。广东的创新如果能与香港、澳门的创新积累结合起来,形成在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就能在这轮创新中做出突破性贡献。

如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造新一轮改革开放新优势,成为全球展示中国形象、形成中国风范的榜样?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创新协同机制,构建若干重大的创新合作平台。”陈文玲认为,尤其要形成全要素中心流动,发挥四个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组合优势,促进人员流动、信息流动,让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要发挥创新驱动第一动力作用,把大湾区变成创新驱动的示范区。“粤港澳应形成高等教育合作体系,科技创新协同体系,知识产权流动的平台和保护体系,应该创造优于其他国家的更多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要吸引顶尖人才,要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同时,需要突出重点,广泛发力。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核心城市带动三个城市板块。大湾区内还拥有南沙、前海、横琴三个重要区域,需要使这些区域成为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华南地区科学中心

“要从百年变革的角度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湾区建设要做到引领发展。”著名创新专家、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胥和平认为,从全国布局来看,我们要建设“世界科学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华南地区的科学中心。

胥和平表示,要充分认识和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优势。与世界其他湾区、国内的创新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突出的创新资源和优势。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有庞大的战略纵深空间,有一批富有创新潜力城市构成的创新城市群。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珠三角改革开放40年以来积累的庞大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企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这也是世界上其他湾区所不具备的。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还具有独到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瞄准“引领型发展”,协同推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创新活动,将三者打通,形成一个现代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球协同中心和创新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引领型发展?胥和平认为,第一,要建设全球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新模式。

第二,要建设成为全国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创新体系建设先行区。

第三,建设全球高水平的研发中心。产业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当下,我国在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上,仍然有一些短板。这也正是发展潜力所在。

第四,建立全球新型产业创新中心。现在面临产业变革的大时代,传统产业逐步被淘汰,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新动力,支撑未来发展。

第五,要高度重视科学中心建设。过去40年,我们的科技创新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科技创新模式一直是技术创新引领科技、经济发展。现在,中国的经济上了大台阶,走向创新引领时,科学和原创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胥和平说,从全国布局来看,我国要建设“世界科学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华南地区的科学中心。

 

广州要不断优化自身功能加强协调联动

“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及空间结构紧凑、经济联动密切、创新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高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和谐安宁等基本特点。”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除了要统筹规划制定、建立协同机制等外,关键要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处理好四大中心城市间的关系、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一体联动与城市间制度差别的关系等。

范恒山认为,广州可聚力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国际交往重地和国家创新示范城市,进一步形成城市特色,不断优化自身功能和加强协调联动。同时,广州要与其他中心城市协调共建基础研究平台、科技走廊、技术中心和产业园区等,相互支持,合作提升,形成特色分工、做强做优比较优势,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发展。

在处理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关系方面,针对中心城市和各节点城市间功能同构、产业重复等问题,范恒山指出,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需建立分工协同、主动辅助、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联动,实质上是湾区各城市间的一体联动,但现实情况是粤港澳三地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均大有不同,且分属不同的关税区。”范恒山表示,处理好城市一体联动与城市间不同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粤港澳三地需努力建立起统一的行为守则,通过协商形成具有约束力、类法律的行为准则,对各城市推出重大决策与行政举措实施约束,同时也对各领域的具体工作行为划定界线。二是探索通行体制,将目前粤港澳三地各城市制度规定的共同点,打通成为共同遵守的规则。三是试行联办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在一些城市的必要工作领域,设置由三地熟悉各自规则的专业人士组成联合办公机构,共同处理涉及三地的复杂事务。

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打造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合作联动?范恒山表示,广州、深圳要围绕珠三角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这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关系,具体的金融形式、金融内容上是有具体分工的,不存在替代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应成我国最宜居地区之一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表示,从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历史路径来看,湾区通常经历4个发展阶段:初创期、起步期、扩张期和提升发展期。

他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要重点推进创新走廊建设,充分利用湾区内现有的资源,整合产业用地和发展区域不明朗的园区,强化园区特色经济和科技创新科学建设。同时,要围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及时将不适应城市功能的产业和企业转移出去,让其有效地积聚在周边的城镇,形成“创新在中心城市、孵化升级在次级城市组团、生产制造在镇街联合体”的新格局。

李兵弟表示,应当以创新的模式推动城市的更新和城中村的发展,“单纯地依靠土地增长的传统模式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经不现实,必须要探索城镇用地存量改造发展模式。”

他指出,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面临着大量城中村改造问题,应当结合各地实际,强化政府主导,走出城乡两端共创共赢的新路径;还创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保证措施,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李兵弟建议,大湾区要打造宜居宜业宜养的优质生活服务圈,借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在打造世界级创新中心的同时成为我国最宜居的地区之一,以此吸引高端科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

首先,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水铁联运,解决交通运输对城市带来的干扰问题。高铁方面,要加强从香港始发的南北线路,促进粤港进行更广泛深入的联系。航空方面,要推动利用联合统一的机制来解决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空域不足的问题。

其次,要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社会化服务,让湾区成为最具优势的现代通信企业聚集地。

再次,要打造保障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支持港澳投资者在湾区内举办各类养老机构,鼓励共建养老服务设施。

第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创建实施湾区内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制度,规划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共建湾区绿色发展空间,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珠江沿岸的开发建设,切实管控填海填河,保护水域和湿地。

 

粤港澳大湾区应探索建设数字化自贸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包括三个关税区、四座主要城市,应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发挥不同关税体制的集合优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白津夫围绕“打造粤港澳数字大湾区”作主旨演讲,就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出创新见解。

“技术和数字化将会改变一切。”白津夫认为,这必将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优化产业技术空间,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和区域协同发展。白津夫表示,真正提升区域一体水平非数字化莫属。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能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从而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弥合发展水平差距,推进区域间无梯度合作,实现各自比较优势最大化。

“首先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白津夫建议,对湾区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形成远程设计、协同制造、联程服务的数字产业链。

其次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实现企业智能化生产、用户个性化定制、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和产品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应用和新业态。通过数字化培育产业新优势、结构新亮点。

如何打造数字化大湾区?白津夫表示,要用数字定义粤港澳大湾区,用数字思维、数字逻辑来认识大湾区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供给需求瓶颈,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上重点发力,加快形成数字化优势。

白津夫建议,推进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他提出,要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链条梯度衔接、创新体制机制协调联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推进远程研发、离岸孵化。

白津夫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探索建设数字化自贸区。“通过电子服务平台,将贸易便利数字化,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全流程无缝对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高效协同响应的经济生态系统,有利于更好发挥大湾区不同关税体制的集合优势。”

 

建设大湾区的关键是提高要素流动水平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张玉阁就“如何打造要素便捷流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张玉阁表示,尽管购物、探亲、公干仍是人员跨境往来的主要诉求,但求学、工作等需求正逐步显现并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生活半径相互覆盖范围正在扩展,跨境往来日趋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跨境就业创业、就学就医、商务商业、休闲消费等将逐步常态化。他认为,在大湾区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是“通勤都会区”,粤港澳之间的跨境往来者主要是“日常生活者”,并非“一次性旅客”。

“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发挥资源最大作用的基本保障,要素流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所能达到的高度。”张玉阁认为,在大湾区内推动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

一、要探索大数据时代人员货物跨境流动管理体系。

张玉阁表示,随着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于口岸通关管理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政府管理部门内部数据信息共享、与外部共享至关重要且十分迫切,否则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一体化货物跨境清单。

三、要进一步提高人员货物通关环境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一是强化人员货物通关的电子化、智能化;二是查验设施配置与通关客流的匹配,确保快速通关;三是通关区域空间规划使用和路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四是优化口岸通关整体环境。

四、要设立“小物流”绿色通道。

五、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管理新模式。

因应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海关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物联网等电子技术的运用,充分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

六、要率先推进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提升通关竞争力。

一是推进大通关建设,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二是推进口岸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一线查验资源,分流二线辅助资源;三是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政府部门内部标准统一、口径一致,内地与港澳有效衔接和共享的数据库体系;四是推进电子口岸建设。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