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联盟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本中心是以广西民族大学优势特色学科民族学、广西区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为基础,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牵头,有效整合广西区博物馆、广西区民族博物馆、广西区文化厅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等单位于2013年组建而成。2014年成为广西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自2015年以来,在没有上级拨付建设经费的情况下,本中心仍坚持开展工作。现将近四年来的建设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2015年以来的工作
⒈强化与文博单位进行科研协作,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自成立之日起,中心是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牵头,有效整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相关单位的人员,长期以来,协同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着很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相互协调、合作,保障中心各项研究工作有序进行。目前,中心依托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参照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课程体系,将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科等课程加入本-硕-博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需求。
民族学科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广西世居民族历史文化挖掘与整理等方面业绩突出,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2015年11月,我院申报的“广西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人才小高地”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2018年成功获得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协同单位不少成员都是本中心的骨干成员,而且被中心所依托的民族学一级学科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协同单位特别是区博、区民博一直都为民族学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⒉做好科研项目培育以及民族文化遗产进课堂工作
2017年,本中心科研人员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即是李富强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2019年中心科研人员又获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是合浦汉墓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化、北部湾地区海防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这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就直接与文化遗产有关。
在积极培育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同时,本中心还积极协同依托学院开展特色教学活动。 在举办了十期非遗学堂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为非遗课堂,即是依托现有民族博物馆、民族传统工艺实验室、民族染织实验室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以“专任教师+民间艺人+高校同学”的特色人力资源,秉承“一学一色,一人一技,一生一艺”特色理念,利用地区特色盘活高校资源,促进高校文化教育的多样性,逐步打造群众的文化创造平台。仅2018年就已开展6次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相关节庆活动开展十次以上的文化遗产专题科普活动,有效宣传了民族文化遗产。
⒊服务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2015年3月,与广西区文化厅合作举办“2015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进修学习班”,服务社会收益约12万元。2016年专门引进了民族工艺实验室的专职教师一人,极大增强了紧缺的实验课专任教师师资力量。
2016年至2019年7月,我院与广西文化厅合作举办了文化部(后更名为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培训项目,围绕着织锦技艺、民族服饰制作、制陶技艺、编织技艺、刺绣与染织技艺、木构营造建筑技艺等专题,共开班15期,共有560名学员完成受训工作。培训效果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好评。
⒋积极学术交流活动
本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主办或是与各单位合作举办学术会议,聚焦文化遗产研究,如2015年4月25日,与防城港市港口区文联联合举办的“明乡人故里文化论坛”国际会议,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钦防地区的海外移民、“明乡人故里”的文化阐释和现实意义、杨彦迪与明乡人的历史评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防城港的社会经济发展、龙鸣其人与《西海斜阳》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北部湾沿海古运河与皇城坳遗址遗迹保护等议题展开研讨。
⒌强化博物馆工作,建设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宣传平台
民族博物馆是我校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文物陈列室发展到如今拥有七百多平方米的展馆,本馆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很好地体现我校的“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越来越成为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一张名片。2016年民族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广西高校唯一入选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学博物馆一直肩负着日常接待校内外各界人士的参观和访问,同时也承载着辅助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使命。
二、存在问题
⒈协同创新中心缺少建设经费支持,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自从2015年以来,本中心未获得上级经费资助,所以在开展工作时难以一展身手。比如如何在师生当中开展民族文化遗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设立民族文化遗产专题调研项目的设想亦是无法开展,极大制约了本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⒉与校外单位的协同机制特别是横向项目协同合作机制仍值得探索
虽然本中心与协同单位特别是文博业界有诸多的合作,不过,因为部门工作范畴以及工作机制有所区别,所以在协同开展科研,特别是横向项目的协同合作,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⒊实验室建设有待完善
2014年中心依托的民族工艺实验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投入中心的教学与科研使用。至今已经开设相关民族工艺课程,不过,因其实验室场地有限,实践教学环节当中一次性容纳人数受限。另外,体质人类学实验室已经交付使用,有待功能的正常发挥。民族博物馆开展民族文化遗产科普宣传活动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功能的最大发挥。
三、未来规划
1. 进一步探索建立了地方工作站的协同科研组织模式
中心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协同思路,确定了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三个协同创新方向,以及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艺术、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四个支撑平台。
拟拨款经费24万面向社会以“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和“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为主题进行公开招标,以此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且促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
⒉坚定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需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积极内引外联,与协同单位共同探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并聚焦广西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并延及开展广西与越南的民族文化遗产比较研究,培育重大科研项目。
⒊探索校外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研究、互聘师资、共享资源等途径,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开展海外田野调查、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
⒋推进民族文化遗产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宣传教育
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结合三全育人工作,在做好现有的校级民族博物馆常规陈列展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与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优势及发展方向,重点筹建广西民族文化遗产专题馆,有专人负责广西各级文化遗产名录的整理与展品的征集、采购等事宜。争取获得学校拨出一定的款项予以经费支持,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遗产科普教育活动。积极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等多种活动,扩大师生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性。